成长不是从此没有痛苦,而是更有力量和智慧面对一切
作者:meiya 转载自:壹心理
吉他的弦都没有摸过,却担心自己成了吉他高手,会作词作曲会唱歌,C位出道,成了家喻户晓的大明星,然后遭遇全国人民的网暴。
失业好久,已经负债过了很久的日子,想出去找工作,不是担心自己找不到工作,而是担心自己找到工作后,从此要依赖公司而活,被公司约束住,没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
彩票都没有买过一张,却一天到晚担心自己中了500万大奖,然后大家都过来向他借钱,吸他血,让他家破人亡。
以上几个例子听起来是不是很荒谬?
我在咨询中遇到不少焦虑的来访者很多是这样的,他们容易陷入这样的思维:跳过当下和眼前自己生活中的真实和重点,活在幻想的充满灾难的未来里。
这样的想法背后可以看到当事人的在意和渴望,比如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特别害怕失去个人的自由等,渴望自己获得某种成功(变有钱,变有能力)等,但这种思维的本质:一种无效的逃避。沉浸于想象之中,回避眼下真实的困难和痛苦,回避真正的行动,不去面对真实的自己。
如果咨询师不帮助其看清这一点,并教会来访者和这样的焦虑未来的想法脱钩,降低想法对自己的控制和影响,来访者就很难好起来,获得改变。
如何和自己焦虑未来的想法脱钩呢?看清想法只是想法,想法不等同事实,看到没有你的认同,想法就是一串文字符号或者画面,本身并没有控制你的力量。
分享一个和想法脱钩的练习:电脑显示器。
现在想象在你面前有一台电脑显示器,你的想法,比如“我成功了,就会被人讨厌”,以黑色纯文本形式写在这块屏幕上。
现在,在你的心灵之眼中,变换它们的排版方式。拉开字间距,让字与字之间有极大间隔;
然后把它们紧缩在一起,所有字都挤在一起,没有任何间距;
然后把它们在屏幕上垂直竖排。
现在,在你的想象中,变换它们的颜色。看着它们变成绿色,变成蓝色,然后变成黄色。现在来变换字体。
把它们变成斜体,然后变成时尚字体,之后变成你在儿童读物中常常看到的大号童趣体。
现在把它们变回黑色纯文本形式,这一次,给这些字添加动画效果,让这些字上蹿下跳,像毛毛虫那样蠕动,或者绕圈旋转。
重新感受一下,看看想法对自己的控制和影响程度是否有降低?
斯坦福大学行为设计学创始人B.J.福格发明了一个行为公式:B=MAP。这个公式称为福格行为模型。公式中B为行为,M为动机,A为能力,P为提示。福格认为行为的发生,需要动机、能力、提示三要素同时发挥作用。
他还认为人的动机是不断变化的,容易忽高忽低,不容易一直维持在高点,但是能力和提示相对于动机来说却更容易把握。对于能力这一点,让行为简单到随时随便都可以做的程度,我们的行为就会发生。比如锻炼身体,制定一个每天跑步3公里的目标,你很可能无法坚持,但是制定一个每天吃完晚饭后只在房间里走一分钟的目标,你多半能坚持做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两句话看似简单,其实包含着深刻的含义,即小步行动可撬动大的目标,遵循“微小”原则,可以创造持续性,而持续做才能真正实现成功。可是遗憾的是我们很多人都轻视了小步行动的重要性。
在心理咨询中我常常遇到因抑郁、焦虑、强迫等症状停学停工几年的来访者,想要帮助他们走出去,不可缺少的一环则是让他们能够小步行动的动起来,一旦动起来,人就不容易陷入过度思考,一旦动起来,人的情绪就会变好,然后就会有更多的行动,形成一个上升的循环,最终行动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人最终就能走出思维、情绪、症状和环境的牢笼,来到更广阔自由的天地!
就像那句话说的: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站着不动,永远是观众。
有人问我:我感觉自己这几年学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我怎么还有痛苦啊?
其实,成长的目标不是说我成长了从此就没有困难,没有痛苦,没有问题了(死人才会没有痛苦),也不是说我成长了就可以改变别人,让别人不再让我痛苦难受了,而是说当我成长了,遇到挫折、困难、问题时,我更有能力应对,我的情绪可以变得更平稳,我的内在可以更有力量,我可以更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智慧。
还有,当我成长了,遇到我没法应对的那些痛苦和问题的时候,我可以做到接纳,我有心量去承受,我还可以看见自己,对自己慈悲,对自己生命中的一切敞开。
我在这里
我活着
我感受着
对所有的一切敞开
爱与恨
喜欢与嫌弃
合理与不公
愤怒与悲伤
痛苦与遗憾
得到与失去
它们所有的一切
原本就是生命真实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