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健康 > 正文
学生幸福系列之---学生“心理茶室”151
发布日期:2025-01-10 14:35:35    来源:凤溪中学    作者:德育室


反刍是内耗的根源:做人,一定要有“翻篇”的能力


作者:芒来小姐    转载自:壹心理


“不要为已经打翻的牛奶哭泣。”


相信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但现实中却常常做着背道而驰的事情:


曾在开会时放了个响屁,每次想到这件蠢事,都觉得自己没脸面对同事了;


被人冤枉背了黑锅,事后才反应过来,然后一直为此怄气后悔;


跟喜欢的人表白被拒,时不时想起这事,都会后悔当初为什么要自取其辱……


虽说,这些事早该翻篇了。


但人啊,就是喜欢跟自己过不去。


尤其喜欢抓着那些让自己感到受伤、不适、不爽的事,反复胡思乱想。


想要“翻篇”,难。


但不翻篇,长期以往只会持续内耗自己,变得拧巴、焦虑、抑郁。


今天,壹心理想跟你聊聊:为什么人一定要有“翻篇”的能力?


希望看完这篇文章的你,不会再为已经打翻的牛奶哭泣,能向前走,别回头。




01

翻不了篇,有多可怕?


首先,请大家代入一个场景:


你的伴侣给异性朋友夹菜,你当时心里有点不舒服,但没吭声。


回家后,越想越气。


这时你会——


第一种反应: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从此,只要伴侣在外面吃饭,你都会多问一句:


“一起吃饭的是男的女的?”


如果有异性,你就会从牙缝里冷笑着挤出那句话:


“哟,又给人夹菜呢。”


回家后,盘问伴侣吃了什么、干嘛去了、夹菜没有。


不是不想相信TA,只是总会担心,害怕的场景会再次发生。


而这个反应,有一个内在心理学动机:焦虑。


书籍《胡思乱想消除指南》里,把焦虑视为“翻不了篇”的主要原因。


人会因为被某件事刺激,陷入灾难性的焦虑情绪里。


想象这件事会导致很坏的结果,从而烦恼得无法自拔。


此外,可能还有第二种反应:经常“翻旧账”,总是在内耗。


伴侣给别人夹菜,后来你总在心里回想这事。


觉得:“不行,我咽不下这口气,得找机会收拾TA。”


于是一吵架,就拿这事来“翻旧账”:


“你还好意思说我不对,怎么不说你给某人夹菜的事呢!”


长此以往,两个人之间的信任越来越少,关系也越来越差。


这个反应的心理动机是:反刍。


心理学博士卡罗尔·柯肖和比尔·韦德执业30年,得出一个结论: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与烦恼,都是"反刍"造成的。


反刍是一种持久的、循环的抑郁思维,会使人们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以自我为中心、以过去为主导、集中于负面内容,停不下来地回想。


它可能是因为你的生活发生了冲击,比如当着你的面,伴侣跟异性有亲密接触;


也可能是无端发生的,比如冷不丁想起一件黑历史,然后尴尬得想扇自己巴掌;


最后,还存在第三种反应:悲观消极,不断折磨。


“好家伙,你给TA夹菜,一定是看上TA了!”


你开始怀疑伴侣有出轨苗头,相处中不断考验、试探对方。


“我和XX比,你更欣赏谁?”


或者,有意无意地打压一下对方。


“像你这么懒的人,也只有我喜欢,别人根本不会喜欢你。”


但其实,无论你是哪种反应,实质上都是在折磨自己。


这是一种叫做“负面倾向”的心理动机。


《如何停止胡思乱想》中,把负面倾向总结为三个因素:


恐惧:你害怕最坏的情况会发生;


不确定性:你感到无法掌控现状;


怀疑:你感到存在对自己不利的因素。


这三个因素,导致你总是“翻不了篇”。


那么,以上三个反应,哪一种更贴近你的情况?


其实,这些反应不止发生在亲密关系里,在任何关系里都很常见。


比如,人际交往中,朋友无意调侃你一句,你就在晚上睡觉前总想起这句话,越发讨厌TA,于是严重失眠。


总的来说,“翻不了篇”就像脑海中产生了白熊效应


越是逼自己别去想白熊,就越是会想起白熊。


明知道这些烦恼没必要,纯属庸人自扰。


但“白熊效应”就像一颗石头,砸进我们平静的心湖,把好好的生活搅得一塌糊涂。




02

好起来的不是生活,而是你自己


“我们所关注的对象和关注方式,决定着生活的内涵和品质。”


这是书籍《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中的一句总结。


它向我们揭示:


如果你翻不了篇,生活将会波折不断;但如果你能改变关注的对象,就可以提高整个生活体验。


书籍《如何停止胡思乱想》中,给出了一个改变关注对象的方法:


20世纪70年代,生物反馈研究人员发现,人类可以察觉到非常微妙的内部感受。


比如,心率、手的温度、肌肉张力等,每一种感受都关联着一种特定的意识状态。


举一个常见的例子:


我们会因为身体沉浸在不舒服的感受里,而回忆起那些同样不舒服的“坏事”。


手凉的时候,想起前任跟自己分手时怎么甩开自己的手;


心慌的时候,想起小时候被父母当众批评,感到无地自容。


而研究发现,人类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或降低脑波振幅,从而避免陷入那些感觉糟糕的消极思想、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里


如同那句古语:“让能量流向注意力集中的地方。”


我也试图在心理咨询中,让来访者练习这种技巧。


有一位总是失眠的来访者,想提高睡眠质量。


起初,我们尝试了很多睡前放松的方法,但效果甚微。


后来,她在咨询中思想开了个小差,做起了天马行空的白日梦。


梦醒之后,她兴高采烈地跟我讲述刚刚想到的东西。


我说:“你刚刚其实在做一个叫做自由联想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让你产生心流。”


第二次咨询时她告诉我,上次咨询完的当天晚上,她睡得很好。


“我咨询完都10点了,直接躺下玩手机,但脑子里一直在想咨询中做的白日梦。我没有再去想那些不太好的东西,很快就困了。”


这并不是什么高深的技巧,只是将她的注意力从糟糕的内容上移开,改变关注对象。


但“翻篇”的原理,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别为那些无法改变的事情,持续消耗自己;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人自然会变得自洽弛。




03

如何做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人?


那么,有没有能够快速“翻篇”的方法呢?


我从文献中查到5个有趣且实用的方法,分享给大家:


1让身体暖起来,让心声静下去


a.暖起来:


可以是捂热双手双脚,洗个烫一点的热水澡,或者去桑拿房里蒸一蒸。


如果是夏天,空调温度可以开低点,然后再用一些方式获取温暖。


这样做目的在于:感受从寒冷温暖的变化


身体越来越暖,会给大脑一种“我正在好好照顾自己”的感觉,从而激发更多好的情绪。


b.静下去:


可以通过单鼻孔轮流呼吸,来平息脑子里嘈杂的声音。


单鼻孔轮流呼吸是指:用右手按住左边鼻孔,深呼吸五次,每次10秒;然后用左手按住右边鼻孔,循环往复。


两边鼻孔轮流换气,能激活大脑不同的频道,使我们专注于感受呼吸,恢复平静的心声。


2做个白日梦”,想象美好的场景


书籍《如何消除胡思乱想》中花了很多篇幅,来讲述“做白日梦”的好处。


比如,想象自己在微风徐徐的海边,躺着享受落日余晖。


这些脱离现实的想象,能点亮大脑的创造力区域,甚至产生“心流”的体验。


心流,是指我们全神贯注投入的忘我状态。


它也可以通过专注热爱的事情来产生,但做白日梦更简单。


而心流状态下的人,会有一种充满能量且非常舒服的感觉。


它能帮助我们放下过去,享受美好。


3练习自我和世界的连接


我们可以通过视觉刺激,来感受自我和世界之间的连接。


比如,凝视大海的图片、听海浪声、眺望朝阳升起的风景……


当一个人走出去看世界时,其实也能感受自己的存在感,产生“活着真好,世界真好,我真好”的感叹。

从而脱离当下糟糕的情绪状态。


4放不下也没关系,学会“自黑”。


如果你总是懊恼:“我怎么会做这么蠢的事?”


不如幽默一下,对自己说:


“至少我承包了大家一天的笑点,也不全是坏事。”


实在放不下,就别强求自己放下。


接受自己就是一个偶尔会犯蠢的人,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黑历史”。


人都有狼狈的过去,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回忆过去时豁达一笑。


试着自黑自嘲,或许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松弛感。


5你担忧的事不一定会发生,但你可以努力实现最好的打算。


如果你追求完美主义,那一定会担忧可能到来的威胁。


翻不了篇,也是因为焦虑最坏的情况会发生。


但冷静下来想想:身边有人发生过这种情况吗?


这种情况过去曾在你身上发生吗?


如果真发生了,你真的毫无反击之力吗?


其实,我们焦虑的情况很大可能不会发生。


但我们却为了思考它,浪费了太多精力。


不如,把力气用在更好的打算上。


想想看:


怎么可以吸取教训,避免再次发生同样的坏事?


我能为自己做什么,让自己有能力应对得更好?


我的生活是不是可以再努力一把,更上一层楼?


以上这些“翻篇”的能力,都是可以后天习得的。




04

写在最后


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过习得性乐观的概念:


如果你没有把事情往好处想的天赋,也没关系,你可以不断练习怎么把事情往好处想


因为日积月累的练习,能让乐观变成一种习惯,让你从“越想越气”,变成“气也无妨”,再变成“有什么大不了”。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烦恼和低谷,是健康的诠释方式让我们得以熬过去。


最后,每个人的人生,都能起放


不消耗自己,也不委曲求全


世界和我爱着你。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