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健康 > 正文
家长幸福系列之---家长“心理茶馆”123
发布日期:2022-12-26 08:20:36    来源:凤溪中学    作者:心理室


作为母亲,我花了30年才明白的真相,希望你现在就知道


作者:心理咨询师张立华(文馨)  转载自:壹心理



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曾经说过:人的一生有两个生日,一个是诞生日,另一个是真正理解自己的日子。 

按照这个说法,我也有两个年龄:一是生理年龄,41岁;另一个是理解自己的年龄,今年仅10岁,却也10岁了。 

这十年,我就像坐上一列高速列车,结婚生子,放弃传媒行业,开始学习心理学,从一名来访者变成一名咨询师。 

内心变化也非常颠覆:我终于摆脱跟随我半生的焦虑和拧巴,成为一个温暖、稳定且有力量的成熟女性。 

心理咨询先是将我打碎,再将我重新塑造,并一遍遍打磨抛光,直到我开始看见自己,直到我开始闪光。 

这种转变非常神奇,似乎是在方寸之间,又好像已跨越万水千山。 

当我回望的时候,恍惚之间只想感叹:真幸运,我遇上了心理学。


01

成为母亲,原来是这么挫败的感受


十年前,我的女儿出生了,我感觉到强大的责任感,想把最美最好的东西给她。 

可是,接踵而至的养育问题把我困住,最大的问题是——我没有奶水! 

所有育儿书都说,母乳是对孩子最好的养育,能提供孩子需要的所有营养和提高孩子的免疫力。 

我要给孩子最好的,我一定要母乳喂养,可是,我竟然没有奶水! 

爸爸天天给我熬鸡汤、骨汤、猪蹄汤;妈妈给我煎中药、喂西药,找来一堆保健品;我还让老公买了好几个催奶吸奶的小神器,所有查到的、问到的、想到的办法,我都试了个遍。 

奶水是有了一点,但少得可怜,根本不够孩子吃。 

紧接着,我的身体就不太对劲了,乳腺管隔三差五就堵塞、肿胀。那些日子,我基本上没有办法睡觉,疼得呲牙咧嘴。 

我感觉非常受挫,每次看着女儿都有一种深深的自责。我想给孩子最好的,但是却连最起码的奶水都给不了她。 

碰到相熟的女性,我就会忍不住问她们:“你的孩子吃的是母乳吗?你的奶水够吗?” 

有一次,我这么问楼下大姐。 

她哈哈一笑:“生孩子的时候正好夏天,太热了,我才不喂呢,多难受啊,在医院里我就打了回奶针,孩子一口也没有吃过我的奶。” 

天啊,还有人有这样的想法!我几乎傻了,我千方百计要催奶,人家打了回奶针,有奶也不喂。 

回到家,这位大姐的话就在我脑子里盘旋。

为什么她和我的想法这么不一样?为什么她什么也不干却能哈哈一笑? 

我做了这么多却无比自责?为什么我非要母乳?为什么我不能放过自己? 

隐隐约约的,我有一种感觉,一定是哪里错了。

 

02

心理咨询,竟然能带来奶水?


因为乳腺堵塞,三天两头我就得去找催奶师。有一回,催奶师推荐我去做心理咨询。 

我很疑惑,我需要的是奶水,心理咨询能给我吗? 

虽然不是很情愿,但我还是约了心理咨询。我的咨询师是一位女性,四十多岁,她有两个孩子。 

当我把困扰说完,她问:“初为人母,你感觉怎么样?和你想象的一样吗?” 

我回答到:“不一样,太不一样了,我以为所有妈妈都是开心的、幸福的,无比满足的。可是,我真的快要疯了。” 

她又问:“你心里什么感觉呢?”

“感觉?事情太多了,我来不及感觉。”说完这句话,我忽然很想哭。所有人都在关注孩子,没有人在意我,甚至连我自己都不在意自己。 

我把眼泪忍回去:“有什么感觉不重要,我需要先把孩子养好。” 

她点头:“你觉得现在感受不重要,达到目标才重要?” 

我看着她:“是的。” 

她的眼神温暖:“你觉得——我不重要,事情很重要。换句话说,事情比我重要,是吗?” 

我像被电击一样,一下子愣住了。 

对,我不重要,目标很重要,事情很重要。似乎一直以来,我都是这样的认知,只是自己从来没有这么清晰地看到过。 

咨询师没有评价我的认知,也没有教育我。可是,很奇妙,那一刻,我感觉内心坚固的城墙咔嚓一下裂开了。 

回家的路上,我不停地问自己:“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说实话,我感觉糟糕透了,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把我骗了。从来没人告诉我,剖腹产原来这么疼,也没有人说过喂奶不是天经地义的。 

我感觉身心疲惫,眼泪快憋不住了。 

回到家后,我睡了整整一下午。自从生了孩子以后,不管白天还是晚上,我的睡眠从没有超过三小时。 

睡醒以后,我感觉神清气爽。忽然,我明白乳腺管为什么总是堵塞。 

我从小就不吃肉,为了催奶,我一天三顿喝肉汤,每次两大碗。 

虽然我咬咬牙,能够不吐出来,但是习惯素食的身体根本受不了这么多脂肪。乳腺管里的那些白色颗粒,不是别的,就是脂肪粒。 

堵塞就是身体的抗议。那天开始,我不再喝肉汤了,乳腺管也不再堵塞。 

很奇妙,当我什么也不干,不喝肉汤、不强制催奶、也不再熬中药,只是让自己放松下来,多休息、多睡眠,我的奶水反而多了。 

虽然还是不够孩子吃,但这种感觉太好了。


03

顺从自己,比鞭策自己更有用


我第一次发现,尊重和顺从自己,让自己身体放松,心情舒展是多么重要。 

以前,我一直认为事情最重要。只要目标是对的,自己真心想要,就不要找任何理由,必须百分百投入,不留任何退路。 

现在我发现这个道理没错,但是,所有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你的身体和心理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在这个范围之内,认真努力,吃苦受罪都是有意义的。可一旦超出这个范围,身体不健康了,心理出问题了,认真就成了较劲,坚持就成了拧巴。 

越用力就越套牢,越挣扎就越束缚。 

通过继续做心理咨询,我把自己看得更清晰: 

我出生在小山村,后来跟随父母到小城镇上生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一切都得靠自己。 

我自认智商一般,也没有才华,靠自己就得拼,比别人更努力、更坚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这种认知帮我考上中国传媒大学,帮我把电台节目做成名牌节目,也帮我过上体面生活。这种认知就像信仰一样,我从来没有怀疑过。 

可是我忘了,事情都有两面,它在帮助我的同时也把我困住。 

如果努力半天,结果仍然不好,我会焦虑和自责:一定是我不够努力,一定是我做得不好…… 

这些年来,亲戚朋友都夸我好,可我一点也不觉得好,焦虑、害怕、担忧、自责隔三差五就来找我,我把生活过得一团糟。 

我从来没有真正放松过,也没有真正满意过。 

所幸,在这样生活了三十年之后,我遇到了心理学。 

我渐渐明白,人生那些不如意的时刻,不光是老天的考验,更是天赐的成长良机。我永远都记得,当我学会向内看,把自己看得更清楚一点的时候,我是多么兴奋。 

心理咨询彻底改变了我,让我发现,不顾一切的鞭策自己,也许对外能把你推到一定高度,但一定会让你在内心越走越窄。 

而看清和接纳自己,会让你在内心创造自在与丰盈,外在的路自然也会无限延展开来。 

接纳,是更深沉的力。

所以,我想告诉所有人,心理学很有用,它值得我们去学习,这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也不是不能改变命运,这是每个人都可以掌握的科学。 

我甚至觉得,搞清楚自己的情绪感受和所思所想,比搞清楚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还重要。毕竟,我们是生活在当下的感受中。 

同时,我觉得很惋惜,这么重要的知识,我竟然三十岁才接触。 

我生活在北京,研究生学历,记者出身,之前竟然都从来没有接触过心理学。 

那些生活在中小城市的人呢?那些读书不多,收入不高,人生舞台很有限的人呢?他们有机会接触到心理学吗?能够享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吗? 

于是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我想去传播心理学知识,帮助更多的人改变生活境遇,甚至改变命运。 

于是我成为了一名咨询师,我热爱这个职业,也希望自己的下半生为此奋斗不止。 

十年了,感恩当时的相遇,也感恩当年作出的无比正确的决定。

人生听着漫长,回看的时候,不过就是由几个屈指可数的神奇相遇组成的。

我写这篇文章时,女儿凑过来:“妈妈,你干嘛呢?” 

我告诉她:“你出生的时候,我开始学心理学,如果没有心理学,我肯定是一个严苛强势的妈妈。心理学改变了我,也让你,我的孩子,终身受益。” 

女儿吐了吐舌头:“妈妈,幸亏你学了心理学。” 

“内在和谐、人际和睦,世界和平”这是心理学家萨提亚列出的一个人的三重关系。

其中,内在和谐是人际和睦和世界和平的基础。 

一个人,只有先把自己理顺了,学会与自己和解,不纠结,不内耗,才能够有能力包容他人,处理好人际关系;才能更好自我实现,为更广大的福祉做出贡献。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不管这个世界待你如何,愿你都能够对自己温柔以待。


记住,你是你内心的盟友,不是敌人。你应该离心越来越近,不是越来越远。 


如果你现在还做不到对自己温柔,也许说明是时候遇到改变你人生际遇的心理咨询了。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