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成长 | ta不会是被骗了吧?
转载自:公众号“清华小清心”
小清进入大学后,每月支出都挺平稳,维持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数额,但是有一天小清父亲突然收到一条扣款信息,显示自己名下的某张银行卡在刚刚消费了三千余元。
小清父亲感到很奇怪,难道孩子刷卡时多按了一个零吗?便打算去询问儿子,电话里却得到“对方正在通话中,请稍后再拨”的提示音,但还没等他播出第二通电话,又一笔两千余元的支出信息出现在了自己的屏幕上。小清父亲连忙再联系儿子,这次通讯终于接通,儿子肯定地说:“这些都是我自愿花的钱,不存在盗刷情况,老爸你别管了”,但继续追问,儿子却不肯告诉自己这两笔钱到底花在什么地方了。小清父亲感到头脑中的警钟正在敲响,觉得儿子那边一定是出问题了,他不会是遭遇电信诈骗了吧?
觉察到孩子不愿意和自己交谈的态度,小清父亲转而联系上了小清的好朋友小华,试图从对方那里了解一下小清最近到底怎么了。小华的答复却出人意料,原来不是诈骗,而是小清加入了学校某音乐类社团,也想拥有并演奏自己的乐器,但是又害怕父母指责自己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所以什么都不说。
小清父亲这才明白事情的经过,他确实担心儿子沉迷社团影响学习,但又不知道如何和儿子沟通,也不知道他这项兴趣爱好是严肃认真的还是一时兴起、只想随便玩一玩,思来想去,小清父亲觉得自己需要专业人士的建议和帮助。
进入大学阶段后,随着孩子的日益成长和独立,父母与孩子往往会产生意见不一致的情况,双方都有都有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权利,有时候不存在谁的观点更好、更正确,重要的是沟通中体现的尊重和理解对孩子的成长更有意义。
父母可以这样做
(1)承认差异。孩子与父母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不同,看待事情的方法角度自然不一样,孩子有自己独立的观点,说明长大了。
(2)耐心倾听。父母把自己的看法放一放,先耐心听听孩子的观点是什么?尝试理解为什么。
(3)平等探讨。即便父母觉得自己的想法特别正确,也不要强迫孩子全听自己的。父母有父母的眼界,孩子有孩子的世界, 要站在平等的立场上与孩子沟通,允许孩子具有自主权和选择权,对孩子意见要尊重。
(4)表达建议。父母也可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客观中立地反馈给孩子,不要求孩子马上接受,给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时间。同时,鼓励孩子寻求外援,听听其他同学、老师的建议。
像小清这样突然产生大笔特殊支出或是家长发现孩子缺少消费规划时,父母也应该及时留意。一般而言,孩子每个月的消费应该大致持平,不会有太大的出入。如果孩子某个月花得很快,说明最近生活有较大变化,父母要通过这样的变化来判断孩子的动态,主动关心询问,以免孩子误入歧途,走“校园贷”等不良路径。有几个大原则与家长分享:
三大原则
(1) 先少后多原则。这是给孩子大学生活费最重要的一个原则。等到孩子自己发现目前的生活费不够正常开销后,孩子会主动提出,这时候父母可适当慢慢增加。
(2) 近少远多原则。如果孩子的学校离家比较近,经常可以回家的,建议先少给一些。如果孩子是去比较远的城市上学,可以多给一些以备不时之需。
(3) 分批次给原则。建议按照发月薪、周薪的方式来发给孩子。对于刚成年不久的年轻人,在理财和规划能力上还有所欠缺,一次性给多了,可能会花得很快。分批次给还有一个好处是,孩子会被动的与父母电话或网络联系,这样也可以适时与孩子多多交流。
最后则是小清父亲感到棘手的沟通问题,父母都想与孩子建立和谐的关系,然而在实际沟通中却往往事与愿违。和孩子沟通时,建议父母避免以下的说话方式:
宜避免以下说话方式
(1)命令、控制或威胁。命令孩子听从, 威胁如果不听会产生不良后果。这会让孩子处于抵抗状态,与父母产生冲突。
(2)说教、唠叨或争辩。讲大道理, 反复劝说孩子听从父母的建议。这会让孩子不耐烦,甚至堵住耳朵屏蔽父母。
(3)评判、批评或羞辱。父母只从自己的视角和需求岀发对孩子品头论足,或拿孩子跟其他孩子作比较,指责孩子做得不好。会让孩子感到委屈、自卑、愤怒,甚至对抗和隔绝父母。
(4)调査、盘问或质疑。运用多种途径调查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怀疑孩子的行为。会让孩子感到沮丧、不被信任甚至愤怒, 怀疑自己的能力,易与父母发生冲突。
(5)回避、开玩笑、转移话题。面对孩子的负性情绪时打岔,转移话题,把问题推到一旁。会让孩子感觉不被理解,父母不在乎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