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健康 > 正文
家长幸福系列之---家长“心理茶馆”120
发布日期:2022-10-24 08:12:41    来源:凤溪中学    作者:心理室

“我以为孩子很懂事,直到看到她手上的29道刀疤...”


作者:木棉959    转载自:壹心理



最近,疫情、战争等魔幻新闻,仿佛变成了潘多拉魔盒。

打开之前,总要做足心理准备,深吸一口气。


可还是会被扑面而来的震惊、荒诞和无奈所影响。


我们一边质问

“世界究竟怎么了”“希望究竟在哪里”


一边免不了叹息:

人生无常,健全健康的身体都可能是奢望。我一定要天天运动、好好吃饭,对自己好一些。


然后咬咬牙,继续咧起嘴角,扛下去。


但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人,选择了拿起小刀、圆规、剪子——


在自己完整的身体上,留下累累伤痕。


一位值夜班的医生曾发朋友圈,感慨遇见的病例:


14岁了,被父母骂两句后,拿菜刀在左腕留下六刀深深的伤口,幸好没伤及桡动脉。


他们未必不知道生命可贵、未尝不想对自己好一点,却仍选择了伤害自己。


究竟是为什么呢?


今天,壹心理就和你聊一聊:自伤

01

妈妈:我以为自家孩子很懂事

直到看到她手上29道刀疤


“老师,求求你们,救救我家孩子。”


上个星期,我在心理热线接到了一位母亲的来电。


“她天天拿刀割自己,我实在不知道怎么办……


我家孩子,以前从不要人操心。


哦,只有刚上小学那会不大懂事,不愿意去学校,还老哭鼻子。


有一回闹了一上午,我一着急就打了她。


就打过这一次!


后来她就老实了,现在上初一,一直都好好的。


直到上个月,孩子在学校做了心理测评,学校的心理老师打电话来,让我们多多关注孩子。


我说不可能,孩子这么乖,老师是不是打错了?


我跟老师确认了好几遍,确实是我家孩子。


心理老师让我们别直接跟孩子说,但我觉得不可置信,就直接去问了。


一问呢,她就支支吾吾不说话。


我急得拽了她袖子一下。


妈呀,当场我就吓坏了!


袖子下面,那个手背上、手腕上、胳膊上,都是口子!她还挡着我不让我看!


我趁她睡着了数过,至少29道!


第二天,我旁敲侧击问她,是不是觉得活着没意思。


她就跟我翻白眼,说不一定。


老师,我害怕啊。


你说哪个孩子又不想死,又拿刀割自己的?”



壹心理说:


还真有这样的人。


并没有想自杀,但又确实的伤害了自己。


这样的行为,被称为“非自杀性自我伤害(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下文简称“自伤”)”。


拿刀割、咬自己、烧自己、撞墙……[1],自伤的方式五花八门。


还有一些,带着时代的“印记”。


十几年前我上初中那会儿,同学们间就流行在手上刻字(用圆规)。


有人刻暗恋对象的名字,有人刻非主流词汇。


跟我玩的好的三五个,就有一半“见过血”。


而现在,“滴血吊坠”仍在少男少女间流行。


买它的人会挤出自己的血,装进空心的小吊坠瓶,然后送给对象。


图片来源:拼夕夕(现已下架)

研究发现,青少年的自伤行为发生率大约为17%[2],也就是说,有将近五分之一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伤害自己。



02

女儿:我倒没有想死但看我妈抓狂还挺爽

安抚了母亲的情绪,我希望和孩子聊聊。


拿到手机后,她立刻把妈妈赶出了自己的房间。


在女孩口中,我听到了不一样的故事:


“我妈跟你说什么了?反正你别听她的。


我没事啊,我也不想死。


为什么拿刀?不知道。


从小我妈管我可严了,我同学们周末都能出去玩,我就别想。


好不容易恩准我出门,回来得给她做半个小时汇报。


后来我也不想出去了,麻烦。


对了,写作业也不能关门。


现在,我也基本不和她说话了,一开口她就要训我。


从小就这样。


我还记得刚上一年级的时候,班里有人欺负我,我不想去。


我妈根本不听我说,就让我反思自己。


上个学期期中的时候,我考得不好,没手机,也联系不上以前的朋友。


本来已经够烦了,她还要一直问我成绩。


那天晚上,我就拿美术课用的小刀,割了手指头两下。


是有点疼,但也有点爽。


期末好不容易成绩进步了,但我妈又嫌不够。


期中的时候我还跟她解释两句,说初一的功课多难,期末我也不和她吵了,听她说完我就回自己屋了。


那天晚上,我就又拿出刀了。


以前她不知道。


现在她看见了,我觉得更爽了。


看她着急的样子,我觉得有点虚伪,又有点解气。


现在,她把圆规尺子刀子都拿走了。


不过我在自己屋里,终于能关门了。



心理说:


明明会痛,为什么还要伤害自己呢?


因为换来痛后的平静。


研究发现,自伤行为有调节情绪的功能,负面情绪也会随着自伤降低[3]。


同时,自伤还有可能减少外在的负面事件[1]。


因为,自伤行为带有一定的“惩罚”意味,它惩罚的,是爱着女儿的母亲。


受到“惩罚”的母亲觉得内疚,开始反省和改变。


虽然这并非最好的母女关系,但对女儿来说,已经是难得的“平静”了。



03

妈妈:那我怎么办

不理她的“威胁”可以吗?


这时候,母亲又进来了,想要拿回手机。


女儿生气地喊:“你怎么又不敲门!”


母亲赶忙道歉,像被戳到的蜗牛一样,迅速缩了回去


“老师你听听,我现在,只能顺着她。


她过得逍遥了自在了,我是从早到晚提心吊胆。


也不能让她开门,也不能随便进她屋里,作业也不敢催她做了。


我现在特别纠结,主要就是怕她想不开,吓得晚上我经常睡不着觉。


但第二天又会觉得,她要是就拿这个吓唬我,我能不理她了吗?


不然现在她这样,不学习光想玩,我们还不管,下次月考,不知道得退步到哪里去了。”



壹心理说:


不理TA当然不行。


毕竟,对于自伤行为到底会不会导致自杀,心理学家们也有争议。


有人觉得,如果自伤既宣泄了痛苦,又改善了所处的环境,应该就不会“想死”了。


但还有另一种假设:


自伤会让人对自杀逐渐脱敏,让今后的自杀行为更容易发生[4]。


尤其是,当孩子发现,靠自伤已经没法再调节情绪、改善处境时。


TA就不得不再寻他法了。


这个“法”,当然可能不断“升级”。


所以,发现自伤行为时,家长绝不能置之不理。[5]:


不妨找一个时机,安排一个舒适的环境,在自己情绪也平静的时候,开启这个话题。


不要威胁教训,不要让孩子觉得会因为自伤而受到更多惩罚


重点,放在孩子的感受和行为上。


可以这样问:


是因为之前遇见了什么事吗?心情怎样?

这样做了之后,有什么感觉呢?


可以表达你的猜测和担忧:


你一定是很难受、不知道怎么办,才会伤害自己的吧;

我觉得很心疼,能再多跟我说说吗?


不可以变成说教,不要说:


你真不让我省心

你要是再这样,

我就不管你了有这么多办法你偏偏选了最蠢的一种……


这样,也许你会从孩子口中,拼凑出一个你从未了解过的TA。



交谈之外,也请暂且降低对孩子的期待和要求,保持耐心


毕竟,经年累月的伤痛,也很难一蹴而就地改变。


还有,及时关注和回应孩子的合理要求


比如,隐私、锁门、用手机等等。


我们也不必等到孩子声嘶力竭、无能为力、只能用自伤来“求救”时,才匆忙放开限制。


最后,如果你觉得这些做法,见效仍然不明显。


那就及时带孩子去看心理咨询师或医生吧。


毕竟,家长也不是万能的。


医生的介入,也能让我们多一点支持,多一分力量。



04

女儿:伤疤有点丑

但我还是会想找小刀


一周后,我又给女孩打去了一个电话。


现在,她可以在放学后和周末拥有一段时间的手机了。


“老师好啊,我这个星期过得还行。


你放心,我也不会总想着割自己的,毕竟伤疤还挺丑的


但有的时候,我也搞不清自己的想法。


现在我妈对我好很多了,但我爸跟我发脾气来着。


也没啥事,就是那天晚上我吃饭吃得少,又吃得快,吃完想去自己屋里。


他不让,说我就想着玩手机。


我爸平时工作忙,很少理我,也很少发脾气。


但他一急,我妈都拦不住。


就只有那天,我又想找刀子。但是我屋里已经没刀子了。


那天晚上,我就很烦躁很烦躁很烦躁……



壹心理说:


如果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也正身陷自伤行为。


请先暂停一下,抱抱自己吧。


我知道,你肯定很难受,才会希望用身体的痛苦,替代心里的难受。


但我们,永远是有选择的。


我们可以用更安全一点的痛苦方式,比如拍、捏。


这样同样能很疼,还更“干净又卫生”。


如果你愿意的话,还可以想想:有没有其它自我的安抚方式


比如,用力地抱住自己,抱住被子枕头;


或者,回忆一些感到安全、平静的时刻。在深呼吸里,让头脑回到那时,全身心地浸泡在那份感觉里。


再比如,找更理解我们的家人作为“队友”,事后向他们寻求安慰。


还不行,就求助专业人士的帮助吧!


心理咨询师永远愿意倾听你的心声,医生也会一直关心你的健康。


他们,都是你的“队友”。


05

写在最后

自伤,听起来就很可怕。


但自伤的人不可怕。


如果不是已经品尝了足够多的痛苦,没有人会想用另一种痛苦来掩盖它。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遇到或做出一些轻微的自伤。


比如:


主动“陷”在一段糟糕的关系里,压抑自我,讨好别人;


总是幻想一些糟糕的画面,沉浸在灾难般的恐惧之中……


也许,是时候停下来,想一想了。


无论如何。


世界和我,都深深地爱着你。


分享到:
相关信息